现在还有不丧的年轻人吗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风窗 Author 董可馨
推荐 | 作者:董可馨 来源:南风窗(ID:SouthReviews) | 编辑:星野 |
社长说
热闹都是别人的,我自感什么都没有。
● ● ●
现在还有不丧的年轻人吗?
青年人的身上似乎从不缺少标签。只是能被立刻想起的,大多不是什么好词儿。
想到了什么?“垮掉的一代”“迷惘的一代”“啃老族”“文艺青年”,没错吧。
当下中国年轻人,身上贴着的,是“丧”“佛系”“废柴”。对此,年轻人也乐于认同。
毕竟,这本就是他们自嘲的玩法。
“葛优躺”表情包是年轻人疯转起来的,“今天不开心没关系,反正明天也不会好过”这种反转鸡汤是年轻人发明的,丧奶茶、丧日历等“丧”主题商品在年轻人中很流行,更不必说拖延、熬夜、死宅,简直年轻人标配。
这么看,用“丧”来形容时下年轻人,挺合适。
但当抛开戏谑,认真向他们问出“你丧吗?”不少人还是摇头:“大多数人活得很积极”;有的迅速认同,并且认为身边所见,皆是丧人;更多的则反问:“什么是丧?”
对于这个的确意有所指但所指模糊的流行词,年轻人自己也疑惑,对它更没有共识。
什么是丧?如果说,它仅仅是某段失意的悲伤、某次失败的痛苦,又或者某时期的低落,就没有了在此时深究的必要。因为古往今来,悲伤的情感人类共通。
真正让人好奇的是,在这个时代,流行的“丧”意味着什么?它和娱乐综艺主持人马东口中的“底色悲凉”,越来越被频繁表达的“抑郁”,有共性吗?
如果它是一种真实的状态,深陷其中的年轻人,要怎么才能止于沮丧,满怀希望?
最后只好躺下来
社交媒体是观察的好窗口。
两重枷锁
数据无法揭示深层,我们需要更锐利的分析工具。
“末人”的自救
尼采在肉体上是一个颓废的人,他说:“36岁时我的生命降到了最低点——我还活着,但却看不到离我三步远的东西。”
本文来自“南风窗”微信公众号,内容已获独家授权。南风窗,中国政经第一刊。为了公共利益,与有责任感的你同行。冷静地思考,热情地生活。如需转载请联系“南风窗”(ID:SouthReviews)
● ● ●
1你可能会喜欢:
社会学了没
泛社会兴趣社区
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
微信 ID: socialor
合作请加微信:isocialor